您好!欢迎来到侵权责任纠纷案件资深律师网,我们竭诚为您提供卓越的法律服务!

13681086635

400-650-5090

QQ/微信号

1056606199

 侵权责任纠纷案件资深律师网 >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 > 不必要检查的损害责任

过度检查损害健康是如影随形

信息来源:腾讯网  文章编辑:majiali  发布时间:2022-02-19 11:42:22  

先做几个检查,然后开药方,几乎是现在一成不变的诊疗模式。不但医生习惯于此,病人也觉得这是“正常程序”。很多检查还需要提前几天预约、各个检查室门口都排着如长龙一样的队伍,由此不难看出,去医院就得做检查,已经成为看病的惯例。据《文汇报》报道,全球医学界眼下正弥漫着一股紧张气氛,有医生警言,医学正在走向一个危险的方向—过分依赖高科技设备,而查体、问病史等所谓原始的医患互动正在被抛弃。

应该说,医院和医生过度依赖仪器检查说是为了查病,其实也是为了免责,或者说是为了挣钱。试想,医院哪台设备不是高科技,不是花大价钱买来的,闲着能行吗?医院多收两个钱倒也罢了,只要能为病人治好病也行呀!但事实上,医生对机器的迷恋远非如此。“检查一下放心”是很多医生开检查或检验单的理由,殊不知,过度依赖检查设备,不但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更会对病人身体健康造成了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悲剧发生。

01过度仪器检查是医学界最严重的医害之一

验血、心电图、B超、胸透、CT、造影、核磁共振……在医院里,患者或家属手举一大堆检验单,提着装有胸透、CT片的袋子奔走在各个楼层,一项挨一项排队等待检查的景象,我们熟悉且厌倦。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先进检验仪器的确可以帮助医生较早发现很多“看不见的病变”,然而,一旦对仪器过度依赖,有些医生就会出现将听诊器束之高阁,问诊不到三句半就埋头开检验单,甚至看病只靠仪器说话的状况。如此一来,病人变成了被各种化验单、检验报告堆砌而成的“电子病人”,医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看病贵”问题越来越明显;同时,医生也会疏于思考,有碍医术水平的提高。在开每一张检验单前,医生是否首先应当自问:这些检查真的需要吗?如何走出“先做几个检查,然后开药方”的诊疗模式?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黄钢在接受《生命时报》的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生更多地依赖各种检查设备,CT与B超随手就开,‘望、触、叩、听’(也就是中医的望、闻、问、切)似乎成了传说,和患者沟通得越来越少。

对于这种变化,很多医生都深有感触。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曾表示,很多医生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过度依赖尖端技术解决常见病,把疑问留给精密仪器。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无锡市第二医院院长易利华则认为,有的医生只看病不看人,只相信机器检查的数据,却不听病人主诉。香港著名外科医生钟尚志也在其著作《刀下留人》中,回忆起学医时每天反复练习诊断程序的时光。当时,那些严格缜密的诊断步骤熟记于心;现在,他的听诊器却和其他医生一样束之高阁。他不禁反思,作为医生的自己是不是丢失了什么?

不仅中国如此,全球医学界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美国医学界就曾经发出过呼声,称“过度检验和医疗,是美国医学最严重的危机。”2010年3月10日,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指出在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美国人中,有1/5是“非必须”的;事实也证明,这些人中,确实有近2/3“未发现明显异常”。

很多人觉得CT、造影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事实上,很多检查成本高且创伤大,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胡大一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线胸片,这对一些并不需要做CT检查的年轻人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浪费医疗经费,甚至带来一生的癌症风险。

02中医医院也存在过度依赖仪器检查及危害

中医宣传自己“简、便、验、廉”,这当然应该包括诊查疾病的手段。很多人总会想:中医是讲辨证论治、四诊合参的。去看病时特别希望医生能给自己好好号号脉、看看舌苔,从上到下好好给检查一下,问问自己的病痛史。如此,既得到了安慰,也省去了许多做检查的奔波与痛苦。

但现在的许多中医看病,并不“望、闻、问、切”了,而是和西医医生一样,几句话没说就忙着开各种检查单子,中医治病的特色完全淹没在了西医的医疗器械中。与其如此,患者直接上综合医院不就完了吗?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内科医生阿布拉罕·韦尔盖塞在一次演讲中提醒大家:“当你缺胳膊断腿地出现在医院里,我相信,只有经过一系列骨科扫描检查后,医生才会相信你断肢。

韦尔盖塞所言有戏谑的成分,但也并非妄语。医生迷恋机器显而易见的后果是:早期发现、诊断疾病的机会正在被高科技“绞杀”。因为没有望、闻、问、切,加之缺乏责任心,有的病人明明是跛子,可是院方的病历上却写着:双腿无明显异常。有的肿瘤都扩散到全身了,还在说未发现肿块。

望、触、叩、听,永远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的高科技的精密仪器检查而被替代。的确,高科技的精密仪器就像能扫描人体的透视镜,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很多“看不见的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但是,有时候高科技也会“骗人”。

有这样一个“经典”病例:一个便血的病人经过多种仪器检查,都未得出诊断结论,病历最后被送到一位著名的外科专家手中,这位专家看完病历再仔细问完病史,采用了最简便易行的直肠指检法,便得出初步结论:直肠癌。

03为什么医生会越来越依赖检验仪器做检查

医生们为什么会越来越依赖于机器做检查呢?这除了为院方挣钱的原因以外,一方面是有些医生对高科技过度的崇拜和迷信,另一方面也是个人的懒惰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对自己诊断能力的不自信。其实,这些也是造成过度诊疗的原因。

因为迷信机器,在医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医生就是对着这些检查报告、体征数据给患者进行诊断。于是,心电图报告代替了听诊器,各种机器代替了望、闻、问、切。笔者想,以后病人都不要见医生面了,把检查报告传过去就行了,因为医生只看“电子病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邱明才教授在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时指出:首先,有些年轻医生急功近利,又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度追逐利益,这也与医疗体制的趋利性有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很多医院盲目展开“医疗设备竞赛”,贷款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有数据显示,2000—2009年10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近6倍。2010年,该行业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近115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仅北京一个城市CT设备的拥有量就比全英国都要多。为了尽快收回成本,有些医院将科室和医生的奖金直接与开出的检查单挂钩,所以出现了不少“滥开检查单”的现象。此外,目前对医院院长的考核,也多以每年的收入为指标,导致各医院院长以收入为相互攀比的标准。这种不正确的评价体系促使医院都在搞创收,多做检查就不足为奇。

客观上来说,大型医院的病人太多,医生没有时间仔细问诊。“不少医生半天出诊就要看六七十个病人,也确实顾不上详细地听诊、触诊等。”再者就是,有些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断技能不足,所以只能靠设备“帮忙”。另外,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也助长了检查设备的滥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法律上规定举证责任倒置,医生要证明自己的清白。所以,为了避免产生医疗纠纷,一些医生抱着“宁可多做也不漏做”的态度让病人做检查,把“检查结果”作为有力证据。还有的医生越来越把医学当成是生物技术学科,存在“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的观念,由此对仪器产生“崇拜”。当然,有些患者也存在对先进仪器盲目“崇拜”、主动要求医生做不必要检查的思想,这些都是导致医生过度依赖先进仪器检查的因素。

高科技的检验仪器是现代医疗发展的巨大进步,很多疾病通过检验结果得以确诊,不少关键结果是诊断的“金标准”。所以,有些检查是必须要做的。胡大一曾表示,“过度诊疗”有时很难避免,因为医学中存在大量未知领域,很多疾病的具体原因不清楚。比如90%的高血压患者,我们都说不清患病的具体原因。为此,一些医生难免使用不需要的技术。有的医生是抱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把检查的网撒得大一些,力图捞到疾病这条“鱼”。

如此看来,如何区分必要和不必要的检查,是当务之急。胡大一认为,医生给患者看病的基本流程应该有这五步:第一,详细询问病史,同病人沟通;第二,物理诊断,即“望、触、叩、听”;第三,用一些基本技术检查和诊断疾病,比如做心电图、拍胸大片;第四,让病人做无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比如做运动平板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后,才是让患者做CT、冠状动脉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创伤的检查。他说:“其实,对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通过前面四个步骤就能诊断大部分疾病,最后一步完全没必要。”

“一个医生的水平高低,可以通过化验单的阳性率看出来。”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好的医生应当尽量做到一查一个准”。据了解,卫生部门对一个医院的检查项目进行督查,以CT检查为例,阳性率必须达到60%以上,也就是该医院的全体医生在某一时段开出100个CT检查单中,必须有60个以上的患者是阳性(检查结果显示确实存在问题),否则就有过度检查的嫌疑。

这就要求医生在开检查单前,仔细考虑病人做这样的检查是否有必要,这个时候,医德很重要。业内人士说,医生一定要在开检查单前,把情况详细地告知病人,让病人享有知情权。此外,对医生进行工资改革也十分必要,适当提高医生收入,可避免为了个人效益而过度检查。

国外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据介绍,欧美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比较完善,病人看病由保险公司埋单,因此,他们要审核每个医生所开的检查单和处方,如果不合理,保险公司就不会把钱付给医院。日本同样存在这样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当他们发现某个医生开出的医疗费用过高时,就会进行调查,一旦发现问题,这个医生会被终身禁止行医。目前我国医保制度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首席专家李佛保曾提醒年轻医生,在治病中,安慰要占到40%的比例。每天查房时,他先问病人“昨晚睡得好不好,哪里痛?”在他看来,现代医学看似高级,其实并不如大家想得那么好、那么准确。“拍片子不知道病人的痛苦,验血不知道病人的温度,CT不知道病人哪里麻木,核磁共振不知道病人的肌力,而PET-CT见人不见心。”可是触诊—医生与病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却能为人心带来温暖。所以,“望、触、叩、听”永远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而被替代。


注: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侵权责任纠纷案件资深律师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0443号-24